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指导 购车指导

奥迪汽车零件供应商_奥迪汽车公司的供应链

tamoadmin 2024-06-25 人已围观

简介1.车企财报公布,亏是主旋律,哪家赔钱最多呢?2.汽车人跨国一级供应商,变局中艰难寻找新定位3.对话何立傅:奥迪品牌“DNA”要融入更多中国元素4.奔驰、宝马、奥迪2022年财报公布,谁混得最好?“我们对上汽奥迪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3月16日,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中对上汽奥迪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事实上,从2022年初首款车型奥迪A7L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上汽奥迪过去一年的市场终端

1.车企财报公布,亏是主旋律,哪家赔钱最多呢?

2.汽车人跨国一级供应商,变局中艰难寻找新定位

3.对话何立傅:奥迪品牌“DNA”要融入更多中国元素

4.奔驰、宝马、奥迪2022年财报公布,谁混得最好?

奥迪汽车零件供应商_奥迪汽车公司的供应链

“我们对上汽奥迪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

3月16日,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中对上汽奥迪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事实上,从2022年初首款车型奥迪A7L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上汽奥迪过去一年的市场终端表现,并不能算好。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上汽奥迪A7L销量3800辆,奥迪Q5 e-tron销量1721辆,奥迪Q6销量758辆,累计销量只有6000多辆,不足一汽奥迪的十分之一。更为心酸的是,即便如此的成绩,也已经是上汽奥迪多轮降价促销之后的结果了。

对于历经波折与纠缠才得以进场的上汽奥迪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死亡开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温泽岳对上汽奥迪的肯定评价无异于雪中送炭。而这样的评价其实并非无迹可寻,客观来看,上汽奥迪并不是一个从根上出现问题的品牌,它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桎梏。

其中,最为核心也最为致命的因素无疑是渠道,在多方博弈之下,上汽奥迪所实行的渠道模式很难对其产品实现覆盖。传导至产品层面,又造成上汽奥迪在产品定价、产品定位和产品力上的“错位”。

可以说,在这场开局之战中,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叠加,上汽奥迪并未能充分发挥出奥迪的在华优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上汽奥迪其实并不像外界所评价的“摆烂”,相反,无论是在人员、产品还是渠道上,上汽奥迪都在尽可能地作出转变。

3月13日,上汽奥迪营销事业部总经理贾鸣镝正式卸任,由原上汽大众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杨嗣耀接任。

尽管未能达成进场之初4万年销量的目标,但作为上汽奥迪的第一任营销总经理,对于这个品牌,贾鸣镝有付出,也有功劳。从与奥迪进行谈判和协商,到2022年三款车型的引入,再到线上销售渠道和下线体验店的搭建,贾鸣镝可以说是陪着上汽奥迪破茧和成长。

时势造英雄,但也能将英雄拉下马。如今,杨嗣耀上任担负起上汽奥迪的重任,颇有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意味,但不要忘记,大厦也是前人一砖一瓦搭建的。

贾鸣镝

从更深的层面来讲,这又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接棒”,它更显示出股东双方对于提振上汽奥迪的销量、引领品牌向上的深刻考量。

回到上汽奥迪的渠道之困中,其实不难发现,如今上汽奥迪的渠道困境在以往大众ID.系列尝试代理制时同样存在。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代理制的优势?如何在此基础上对上汽奥迪的渠道网络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问题。

作为原上汽大众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的杨嗣耀,既有着代理制探索的经验,又对于上汽这一合资集团有着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如今杨嗣耀对于贾鸣镝的“接棒”,是上汽奥迪在渠道调整上下的一步“狠棋”。

杨嗣耀

而除了上汽的自救之外,奥迪中国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了调整。今年3月1日,曾慧芳(Katy Tsang)正式出任奥迪中国市场营销及销售执行副总裁,在曾慧芳的上任目标中,有一条赫然在目:协调上汽奥迪和一汽奥迪南北两个合资企业的事务,共同推动奥迪在华业务的发展。

可见,对于在华两家合资企业之间的深刻矛盾,奥迪并非没有作为,特别是在如今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步步紧逼的当下,奥迪也必须有所作为。

而在产品方面,尽管上汽奥迪在销量上有些“透心凉”,但从过往的表现中看,上汽奥迪对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方面的感知其实并不算弱。

以奥迪Q6为例,它的诞生正是上汽奥迪本土化需求定制能力的缩影。早在奥迪Q6定项之时,上汽奥迪就考虑到中国二孩家庭的增多和市场中6座7座车型缺乏,积极与奥迪方面进行商议,最终利用大众的MQB平台打造出了这样一款“中国特供车型”。

此外,在车机系统中,奥迪Q6还将车载微信、高德地图、喜马拉雅等腾讯、阿里生态服务接入,充分考虑了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这在合资企业中是非常难得的。

不同于一汽奥迪对于德国奥迪的偏好和特点的保留,上汽奥迪几乎是完全根据国人的喜好去进行本土化改良,以一种创新的、真诚的方式主动适配国内市场的需求。

此外,在“奥迪中国进取2030战略”中,奥迪方面曾透漏,2024年,奥迪会首先在国内引进奥迪Q6?e-tron作为进口车型;到2025年,还将继续在中国推出超过10款纯电动车型。可以预见的是,作为奥迪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之一,上汽奥迪未来在中国的产品矩阵还将进一步扩充和丰富。

尽管现在上汽奥迪的产品和售后服务频繁被人吐槽,但必须承认的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上汽奥迪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加本土化的、接地气的、新的选择;而对于市场而言,上汽奥迪的入场又在客观上促进了市场的良性循环。

如今,在高通胀、供应链不稳定、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全球的汽车市场都处于震荡之中,面对经济不稳定产生的连锁反应,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像奥迪这样的传统车企,都比以往更加需要一个稳住身位的“抓手”,而中国市场扮演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稳定器”的角色。?

2020年6月,奥迪监事会曾作出由杜斯曼直接负责中国业务的战略决策,这意味着针对中国市场的决策将被更高效的执行,来自中国市场的声音也将更直接地传达至奥迪总部。

在奥迪全球CEO杜斯曼看来,中国市场对于奥迪而言举足轻重。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杜斯曼曾表示,奥迪总部将对于奥迪在中国的问题会重新商定和协同,协调好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在中国的关系,捋顺奥迪合资企业之间所面临的问题。

这显然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尽管上汽奥迪与一汽奥迪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嫌隙与差距短时间内难以弥合,但值得欣慰和肯定的是,无论是上汽奥迪还是奥迪总部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如今,人员在变,产品在变,政策也在变,随着机制、产品和战略的调整,再加上中国市场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逐步提升,上汽奥迪仍然值得期待回到一个正常的、向上的轨道中去,而我们似乎也不必着急对上汽奥迪感到失望。

正如温泽岳所言,“一个新的合资企业成立是不易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成长,这在汽车行业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预言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车企财报公布,亏是主旋律,哪家赔钱最多呢?

近期,宝马、奔驰、奥迪2022年财报相继发布,三大传统豪华品牌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有了较为直观的呈现。

行业最为关注的终端销量和营业额,宝马、奔驰和奥迪的数据依次分别如下:

240万辆、204万辆和1万辆;1426亿欧元、1500亿欧元和618亿欧元。

得益于丰富的产品线,宝马依旧保持了过去的销量优势,但营收略落后于奔驰。总体而言,宝马奔驰的基本数据指标不相上下,奥迪则显现出颓势,与前两者仍存在较大差距。

全球汽车产业在2022年遭受冲击,BBA三大豪华品牌在逆势中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营收增长,并依据品牌自身的节奏持续加码电动车市场布局,但由于具体市场战略不同,它们取得的业绩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宝马:放弃短期收益,争夺电动化未来

受制于疫情与供应链危机,宝马经历了较为艰难的一年,汽车业务全球累计销量相比上一年度减少了约10万辆。不过,财报年会一开始,宝马便率先展示了在纯电市场上取得的成绩,2022财年,宝马纯电动车型销量为21.58万辆,增长量翻了1倍多,占集团全球总销量的9%。

首席财务官尼古拉斯·彼得(Nicolas Peter)具体讲解了宝马2022年财报变化。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宝马集团汽车业务总营收约为1236亿欧元,较2021年增长了29.5%;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约为106.35亿欧元,同比增长7.8%;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为8.6%。宝马2022年税前收益增长了2.35亿欧元,收益同比增长46.4%。宝马预计2023年利润率将保持稳定,汽车部门息税前利润率预计将保持在8%—1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晨宝马并表后的首份财报。彼得提到,并表华晨宝马令宝马利润大幅增加,这为宝马汽车部分提升了110.71亿欧元的自由现金流。

但另一方面,彼得也肯定了宝马针对性的利润提升能力:“宝马集团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转型的同时保持了盈利能力。我们的产品,特别是电动车型和大型豪华车,使这一切成为可能。良好的现金流很好地支持了我们的研发和创新。宝马集团将一如既往地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笃定前行。”过去一年宝马新车型的定价能力提升、二手车业务快速发展、华晨宝马全面并表以及汇率变化等,都促进了宝马盈利的增长。

研发投入层面,2022年,宝马集团的研发投入约为66.24亿欧元,同比增长5.2%,在整体营收中所占比例约为5%。虽然这个数字相比于上一年的6.2%有所下降,但彼得解释,这是基于营收的增加,导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未来,宝马集团的长期目标是将研发投入在整体营收中所占比例保持在4%-5%之间,以此来反映华晨宝马并表的影响。

在回顾了宝马在过去一个财年的业绩表现之后,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再次明确集团电动化数字化的决心。他表示,2025年投产的新世代车型将奠定持续成功的基础,这些全新产品会成为宝马电动化全速前进的中坚力量。

中国是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过去一年为宝马集团贡献了接近33%的销量。加上MINI品牌,宝马2022年在华累计交付79.2万辆新车,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约为4.19万辆,同比增长91.6%。

2022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推出i7、i3、i4、iX和iX3五款纯电动车型,宝马表示,在随后的24个月内将有至少6款新世代车型实现量产,这些车型专注于宝马品牌的核心细分市场。这意味着今年宝马集团在华纯电动产品将扩充至11款,其中包括创新BMW iX1、劳斯莱斯SPECTRE、BMW Motorrad CE04等。

不断增加的电动产品投放力度展现出宝马全力推进电动化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尤其为了应对竞争日益加剧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除了产品阵容的加强,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全面拥抱现代化。在营销方面,宝马也表示将要直营模式的全面覆盖,加强与客户连接,并将纯电车型销量作为在华高管的重要考核指标。

这些措施多少反映了宝马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尴尬。

燃油车仍然是宝马利润与销量支柱,4.19万辆的纯电汽车销量与宝马加速迈向“新世代”的决心存在巨大差距。从燃油车到纯电车的变道,宝马实际在用不断降价的方式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消费者最为诟病的还是宝马电动车“油改电”的事实。

宝马对此的回应是,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投产新世代车型,新世代车型基于完全为纯电动车设计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全新的设计语言,强调智能化和循环永续标准。

宝马集团预计在2030年之前,纯电动车型将占据集团全球年度交付量的50%以上,并有望在全球市场实现累计交付超过1000万辆纯电动车。齐普策在本次财报年会上表示:“历经考验的雄厚实力、面向未来的创新科技和2025年投产的新世代车型将奠定我们持续成功的基础。”

奔驰:保持豪华,持续高利润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22年的营收同比增长12%,全年税前利润达到205亿欧元,同比增长28%;全年净利润达148.09亿欧元,同比增长34%,是当之无愧的利润领跑者。

高利润来源于比宝马、奥迪更高的产品定价,这也是奔驰在比宝马少卖出近36万辆车的情况下,保持营收和利润领先的原因。2022年,奔驰的单车利润为5.83万元,利润率高达14.6%,仅次于特斯拉的15.4%。

多年来,奔驰一直都将发展重心聚焦中盈利能力上,奔驰在去年5月明确表示将聚焦于更高端车型,升级产品阵容,其将产品划分为三大矩阵:高端豪华、核心豪华和新生代豪华。今后75%以上的投资用于开发盈利性最强的细分市场产品,同时计划至2026年将高端车型的销售份额较2019年提升约60%。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康林松也提到了这一点:“利润的增长源于集团在2022财年进一步聚焦豪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业务,以及对于成本的严格控制措施。目前,宏观经济及全球局势仍无法掌控,但2022财年很好地证明了奔驰正在朝正确的方向稳步迈进”。

强大的盈利能力之下,奔驰的研发投入水平也高于宝马,2022年研发支出比宝马多了7亿欧元。大额研发投入将为奔驰带来更有力的竞争力。

奔驰乘用车全年销量为204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高端豪华车型总销量同比增长8%。

具体到产品上,过去一年,奔驰不少核心车型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高端豪华车型矩阵,迈巴赫销量实现41%的同比增长,创下销量新高,奔驰S级轿车也实现了双位数年度增长;在核心豪华车型中,GLC年度交付同样取得接近双位数增长,这几款核心车型为奔驰盈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支撑。

纯电动车型上,奔驰纯电车型销量约14.9万辆(含smart),同比增长67%。奔驰在中国市场全年共交付新车75.17万辆,同比2021年略微下降了0.9%,但高于宝马在华表现。其中,新能源汽车阵容(包含纯电车型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年度交付同比增长143%,奔驰未披露具体数字。

奔驰是豪华汽车品牌中第一个启动纯电专属平台的企业,去年有全新纯电动汽车EQE以及EQS等重磅电动产品登陆中国。奔驰正在持续扩展其纯电车型阵容,其纯电车型阵营目前已涵盖9款乘用车。

为了加快电动化进程,奔驰年初还宣布将投资数十亿欧元,于2030年之前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建设1万个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桩。从今年开始,该公司将在北美开始建设充电网络,其目标是在2027年之前,在位于美国大多数州和加拿大的400个地点建设2500个充电桩。在欧洲和中国,奔驰还正在与潜在合作伙伴讨论建设充电网络的事宜。

奥迪:中国市场业务面临挑战,如何再续豪华?

作为三大豪华品牌中最吊车尾的一个,奥迪与宝马奔驰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营收、销量和利润均弱于两者,其2022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较为低落。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奥迪全球销量超过161万辆新车,同比下降4.8%,其中,奥迪中国市场累计交付量为.72万辆(含进口车),占全球总销量近40%,但奥迪在华销量同比降低7.8%,远超其全球销量降幅。奥迪也是三大品牌中在华销量降幅最为显著的一个。

不过,由于单车利润率提升,奥迪整体盈利能力有所增长。奥迪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6.4%;营业利润达到76亿欧元,增长近40%,均创下新高。并且,奥迪的营业利润率达到12.2%,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

收益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与奥迪集团对宾利品牌的吸纳有关。2022年年初,宾利被正式纳入奥迪集团,为奥迪贡献了33.84亿欧元的销售收入,提振营收同比增长16.4%。宾利经营销售利润率达到20.9%,比上年增加7.2%,为历史最高水平。营业利润达到7.08亿欧元,同比增长82%。

相比之下,奥迪在中国市场的财务收益为1.5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4.7亿元),同比仅微增了1.14%,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支柱型车型为A4、A6和Q3、Q5所构成的豪华矩阵,去年,奥迪A3销量同比增长10.0%、奥迪A4增长14.9%、奥迪Q5增长4.5%。

这些售价相对不高的车型对奥迪冲击高端豪华市场造成了打击,也影响到了奥迪的品牌形象。去年,奥迪A8的起售价已经跌至67万元左右,A6、Q5更是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变相降价,甚至造成二手车售价高于新车的局面。

去年2月,奥迪CEO杜思曼通过不断停产、削减奥迪低端车型和低端配置车款的数量来稳固奥迪的豪华品牌地位,这一举措维持了利润的增长,但也导致奥迪在华销量下滑。

总体而来,奥迪中国市场正面临挑战,这在纯电领域表现更为明显。

奥迪全球电动车交付超过了11万辆,同比增长44%,电动车销售份额达到7.2%,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但低于奔驰的7.3%和宝马的9%。在中国,去年奥迪Q5 e-tron、Q4 e-tron以及RS e-tron GT等产品的推出扩大了电动汽车组合,和宝马、奔驰一样,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也处于较为尴尬的市场阶段。

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正在抢占这些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宝马试图通过短期以价换量、长期加注投入的战略扩张品牌对纯电领域的影响,奔驰利用品牌原本的豪华优势,聚焦豪华纯电产品,而奥迪的电动化转型面临品牌向下和缺乏核心竞争产品等多方面的难题。

奥迪在2021年宣布将逐步淡出内燃机技术,制定电动化转型的完整路线图,并积极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部门CARIAD合作,创造新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和服务。这让奥迪成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通讯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人跨国一级供应商,变局中艰难寻找新定位

近两年受全球经济低迷及中国车市下行影响,无论是国外品牌还是国内车企,亏损已是常态,这直接反映在上市车企的财报数据当中。在3月,各大上市车企陆续公布了2019年的财报,从财报的营收状况、利润、销量等方面的数据来看,喜忧参半!

进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球汽车业带来了重创,车市将变得更加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车企又会有什么新举措来实现持续盈利呢?

奥迪汽车:收入增长,向电动化转型

奥迪汽车发布的2019财年数据显示,其在去年的营业收入达到556.8亿欧元(约合4215.3亿人民币),同比实现微增,而利润为45.09亿欧元(约合341.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7%,并且经营利润率也从此前的6.6%提升至8.1%。

据买车君了解,奥迪汽车在2018年就开始节源开流计划,打算在2022年前节省150亿欧元(约合1135.6亿人民币)的资金用以未来的投资与研发。该计划自启动以来,奥迪汽车累计节约的资金已达44亿欧元(约合333亿人民币),并已经确定了实现80%目标的具体措施。可以说,在极为困难的2019财年,奥迪汽车基本实现了全财年财务目标。

展望2020年,奥迪汽车将会加强其电动化进程,计划在今年推出20余款车型,其中,纯电动车型的数量将达到5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增加至12款。另外,到2021年底,奥迪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9款新能源汽车。按照奥迪此前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奥迪电动化车型销量将占其全球销量的40%。显然,随着2020年新车型的逐步引入,奥迪在今年的销量或会有不错的前景。

宝马汽车:营收与利润冰火两重天

近期宝马也加大研发投入,这也导致2019年的利润下跌。根据宝马集团近期公布2019年财务数据显示,宝马在去年的研发费用达59.52亿欧元。这意味着自2015年以来,宝马集团的年研发投入已连续五年超过50亿欧元。而在营收上,宝马集团在2019财年的营收达到1042.1亿欧元,同比增长了7.6%,息税前利润达到74.11亿欧元,同比下降17%。

虽然研发力度加大,但宝马在节约资金上也不断努力,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Performance?NEXT战略。该战略会帮助宝马到2022年底节约约120亿欧元(约合942亿人民币)的支出。

据悉,宝马高额投入研发的产品主要是新能源车、电动出行、自动化、数字化等领域。其中在新能源车方面,宝马计划到2023年推出25款新能源车型。而在2025年之后,宝马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会高速增长,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

兰博基尼:迎史上最好成绩

超跑品牌的销量一直都比较低迷,但兰博基尼品牌得益于Urus的助力,在2019年的销量和营业均实现了不错的增长,迎来了该品牌56年历史中最好的财年业绩。

据兰博基尼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8205辆汽车,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43%。其中Urus2019年在全球范围销售了4962辆,占比超60%。而Huracán和Aventador分别是2139辆和1104辆。基于销量的增长,2019年兰博基尼营业额也实现了同比28%的增幅。从2018年的14.2亿欧元增至2019年的18.1亿欧元。

如今疫情到来,兰博基尼也停止了意大利的生产作业线,导致Urus、Huracans和Aventadors车型的生产和交付受到影响。不过官方对未来仍有很大的信心,并表示会继续为实现进一步可持续增长,以及创新技术研发努力。

蔚来汽车:销量涨八成却亏损超百亿

目前蔚来的车型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用户量也不断增长,2019年的交付数量达到20565辆,和2018年相比增长81.2%。但这没有帮助蔚来实现扭亏为盈,据蔚来公布的2019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的总收入为78.249亿元,同比增加58%,净亏损为112.957亿元,同比增长17.2%。而从毛利率来看,蔚来2019全年毛利率为-15.3%,同比下降10.1%,排除电池召回带来的负面影响,2019年毛利率为-10.9%。

也因此,蔚来将提高毛利率视为2020年的核心目标之一,并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供应链的优化、电池包成本的持续降低、生产规模上升和管理优化带来的车均制造费用下降,都有望帮助蔚来在今年的毛利率转正,甚至有望达到两位数的增幅。

江淮汽车:净利1.06亿,实现扭亏为盈

据江淮汽车日前披露的2019年财报显示,2019年,江淮汽车营业收入达到472.86亿元,同比下滑5.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亿元。相比2018年的-7.86亿,江淮汽车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不过,在江淮汽车的营业收入中,乘用车的表现并不理想,营业收入为172.1亿,同比下降了12.43%,而收入增长的主要是商用车、客车和底盘等业务。这主要是因为乘用车销量走低所致,在2019年,江淮汽车的乘用车销量总计达到16.2万辆,相比去年同期下滑约17.8%。

对于2020年的产销计划,江淮汽车打算产销各类整车及底盘45万辆-50万辆,实现6.83%-18.70%的同比增长,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550亿元,同比增长5.57%-16.13%。

江铃汽车:销量和利润都增长

在3月25日,江铃汽车公布了2019年年报,其在去年实现营收291.74亿元,同比增长3.27%,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60.96%。对此成绩,要归功于江铃汽车的销量上升和降本增效措施。

回顾江铃汽车2019年的市场表现,在车市整体下滑8.2%的背景下,江铃汽车产销均实现小幅上升。其中整车销售290058辆,总销量同比增长1.75%。具体到车型方面,JMC系列皮卡的总销量是59486辆、JMC品牌轻型客车是35627辆、特全顺系列商用车是45974辆。另外,江铃汽车在去年的总产量也有上升,为288074辆,同比上升0.44%。

进入2020年,受疫情影响,江铃汽车前2个月的总销量为19926辆,同比下降29.60%,但是江铃汽车在疫情期间积极响应生产,并制定了1500辆福特全顺救护车产能计划,受此影响,福特品牌商用车在前2月的销量上涨13.52%至4384辆,实现逆势上扬。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包括江西南昌在内的更多城市研究皮卡解禁,这也有望使得江铃汽车在今年的销量和营收能再创新高。

很多车企在2019年都过得不理想。如今进入2020年,疫情在大面积扩散,这会让车企变得更加艰难,不过这也有助它们通过改革来增加自身实力,而上文的车企也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来应对2020年的挑战,尤其是在电动化浪潮下,车企们纷纷大力布局电动化领域,期待未来的表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对话何立傅:奥迪品牌“DNA”要融入更多中国元素

一级供应商的转型是战略性的。在“增量供应商”和孵化供应商的夹击当中,跨国一级供应商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新位置。

文 /《汽车人》齐策

到3月底,全球前20名跨国Tier1(一级供应商)的2022年财报出齐了(日企除外,因为财年截止日期不同)。

相对上年,2022年Tier1的营收大多数都涨了,从-4.4%(麦格纳)到63%(佛瑞亚),大部分公司的营收都已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净利润则产生了分化,从-383%(佛瑞亚)到202%(伟世通),跨度非常大。

而前几名的排名顺序几乎没有变化,博世、采埃孚、大陆、现代摩比斯、麦格纳、佛瑞亚仍然占据前5名。拆分或卖掉部分业务之后的安波福、博格华纳、舍弗勒,营收排名有所降低。

转型速度决定盈利水平

在发布财报的时候,很多Tier1往往附带解释利润下滑的原因。诸如地缘问题导致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主机厂的生产计划不稳定、劳动力紧张,以及对新业务的投资,都拖累了盈利。

这几年,Tier1的成本结构确实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家都在向电气化方向转型,有顺利的,就有不顺利的。

麦格纳2022年营收微跌,但净利润跌了66%。麦格纳的解释,仍是电气化和辅助驾驶投资所致。利润跌了12.3%的李尔,也做出了类似解释。

与之相反,有些供应商电动业务已经做起来了,成为公司业务新增长点,财报就好看很多。2021年从大陆拆分的伟湃科技(营收增长8.6%,净利润上涨119%),2022年获得140亿欧元的新订单,其中有3/4来自电气化领域。

而博格华纳对燃油系统业务实施“先买后卖”的操作后,其电气化业务突飞猛进,以前燃油喷射+变速箱+涡轮增压系统+废气处理的业务“四大天王”,正在转型为混动+电驱(电机、减速器、逆变器三合一)、功能配置(系统集成和热管理)三大新业务为主。

2021年到2022年底,博格华纳连续5次收购,都获得了成功,其标准就是收购资产是否对电气化方向有助益。透过系列收购,博格华纳在电池、电驱和充电业务都获得新能力。除了树大根深、电气化起步较早的博世,快速形成新业务盈利能力的,当属这家美国企业。

就连以内饰业务为主的李尔,也紧贴新业务。其积压的75%座椅订单来自电动车客户,而电子电气业务也积压了10亿美元订单。对于李尔而言,招工是个难题。李尔自称,其业务已经有50%跨入电气化。就连座椅这种产品,新能源和燃油车的需求,也产生了分化。

供应商们认为,过去3年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动荡,将会减弱。在面临运营环境挑战的2022年,能将运营稳定下来,并在新业务上开始赚钱,让跨国Tier1们开始憧憬2023、2024的增长。

接下来果真就是收获时间吗?

“三电”参与感低

和上一财年比,多数跨国Tier1在2022年的营收,多数都说得过去,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相对传统燃油车时代,如今的跨国Tier1控制力下滑了。

三电(电池、电驱、电控)领域,跨国Tier1正在努力挤进来,但是,电池首先就没戏。宁德时代的营收水平,如果放在跨国Tier1的榜单里,暂时排到第三,和第二名采埃孚非常接近,2023年一定会超过后者。只不过很少有舆论将宁德时代视为Tier1。

而电机电控市场偏小。电机都是采购第三方,通常跨国一线Tier1嫌弃这块市场肉少,以至于国内主机厂采购名单里,前20家电机供应商,无一跨国Tier1。

我们可以列出一些名单:卧龙电驱、中车时代、大洋电机、斯达半导(电机控制)、正海磁材、凯中精密、日电产(日企)、联电、汇川联合动力、英博尔、阳光能源、巨一等,不是车企孵化,就是跨界运营。

这里面唯一的外国企业,就是日电产,只不过其规模不大(营收53亿人民币左右),本身就是做电机和光学器件的。这里面几乎看不到传统巨头。

电控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池企业做成PACK整体方案(包含软件),卖给主机厂;另一部分,也是主流做法,即主机厂自己做电控部分,将电控硬件整合到PACK上,而软件则运行于车载算力中心(有些厂商还部署了云监控体系)。

既然不做电池,电控就比较难染指了。

混动还是指望老客户埋单

虽然主机厂越来越倾向于自己搞定“三电”,但博世仍然提供了电机、逆变器、热管理系统(对于电池作用突出)。和以往一样,博世声称这些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和稳定的质量,可以让主机厂降低开发成本,快速拿出整车产品。

采埃孚的变速箱很有名,但只有不多的人了解,采埃孚是德国首批量产混动动力模块的供应商。相对燃油车,轻混、插混系统对发动机和变速系统的要求开始变得不一样。采埃孚能为客户提供全套混动动力组件。宝马和奥迪是这部分业务的大客户。

纯电这部分,采埃孚居然屈尊,去做中小电动车用的“中央电驱”。需要指出,这些产品,国内主机厂采购很罕见,仍是德国“御三家”在大规模采购。

而采埃孚的底盘系统(虽然电动车底盘调校有自己的特点),仍然通吃。这一块在国内高端市场,仍然保有很强的影响力(客户可以不买,但是回头就要求自己供应商想办法逆向)。

总体而言,采埃孚的电驱动桥和集成电驱系统仍然能打,但是相对燃油车时代变速箱那种统治力和业内声望,不可同日而语。

舍弗勒也做了类似的开发。舍弗勒的经典产品就是P2混动模块,但国内基本不怎么待见这种混动方案。国内比较流行的是串并联混动,增程则正变得火热。

而舍弗勒开发的轮毂电机,则比较坑,几乎没有国内主机厂青睐。恒大当年要上这种技术(但是落地产品不详),但是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项目流产。

“Tier0.5”和“Tier1.5”

在传统的汽车供应体系中,燃油车动力系统,绝大部分都属于供应商。

不仅如此,从完整计算及域控制器参考设计平台,到配套软件、功能安全测试验证等环节,传统Tier1拥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其开发进度决定了车型的研发周期,议价力方面也几乎“说一不二”。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当下,传统Tier1的打包方案开始失宠。定制化、个性化、客户化、服务化的供应模式,正成为新趋势。供应链的运行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有人在去年提出“Tier0.5”的概念。在新能源时代,主机厂做了一部分Tier1的工作,把后者业务架空了一部分。Tier1并非出局,而是必须向主机厂让渡一部分技术整合的权限。这样,主机厂自研、多元化生态合作,就成了”革Tier1命”的代名词。

随着传统主机厂推进两个整合(技术整合、供应链整合),新能源产能快速放大,新势力的市场权重在向下走。但是技术整合这个事,是新势力首倡,而且现在推进得比较深入,算是领风气之先。

在这种情势下,Tier1凭借技术积累,在汽车辅助系统、电子系统、底盘及其他电气化系统上找到新订单。因此,Tier1的电气化转型成功的标志,从来不意味话语权的提升,而是通过降低话语权,在新供应链上找到位置。

还有些Tier1,稍微回撤半步,开始做Tier1和Tier2混合业务,也取得不错的业绩。在电动化产业链上,如果“Tier0.5”的说法成立,那么也就有“Tier1.5”。

800V高压充电,正在从高端车上逐渐下放,变成新的竞争要素。高压充电要求车上的电池模组、半导体器件、电机,甚至整车的电子电器架构,与之匹配。与其在旧系统上修修补补,不如开发新的高压平台。

安波福在电连接器和E-E架构的电磁兼容设计上,提供了架构级方案。安波福声称,可以只提供连接器和屏蔽导线,适配主机厂的充电系统(Tier2角色),也可以提供全车电磁兼容设计和整套充电模块(Tier1角色)。

今年2月,安波福就向集度汽车提供了后一种方案。3月,安波福在武汉建立了电连接器工程中心,准备作为Tier2扩大承揽生意。

这两种趋势,让供应商分级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本身就说明原来的供应链体系开始解构并重组。

灵活应对软件挑战

软件的集中自研,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开发,都助长了这一趋势。和主机厂一样,Tier1对于应用软件开发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中间层软件。这是软硬件解耦的关键,也是软件系统实现跨平台部署的前提。

而合作伙伴,基本都有IT背景。按照刚刚结束华为轮值董事长任期的徐直军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打算做“增量供应商”。

言外之意,就是不和客户抢生意,也尽量避免和传统Tier1正面争抢,而是在业内刚产生的新需求上,在大家还不容易上手的时候,给出解决方案。这是软件供应商进入汽车行业的核心能力。

当然,这种事很难拿捏尺度。有些IT厂商效法传统Tier1,给出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希望主机厂照方抓药,直接采购、做好对接,上车了事。

但是,这个系统可不是以前Tier1做的分系统或子系统,而是全车软硬件系统(应用层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还有与底层E-E架构有关的软件和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算是“大系统”,也顺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这些都提供了,主机厂真的只剩造壳了。这就犯了大忌,比华为扩展“增量业务”遭到合资主机厂抵制,还要糟糕,比如百度的阿波罗计划。

最了解传统主机厂的,还是博世为首的跨国Tier1。博世去年就表示过,既可以单独卖软件,也可以单独卖硬件,或者软硬件一起卖。

表面上,这是为了适应主机厂多元化需求;实际上,就是自证没有野心。既然可以提供开放性硬件,配合主机厂的软件(先别管软件怎么来的),主机厂就不怎么担心车载功能控制、数据采集被拿走。

博世致力于打造“硬件+底层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算法+系统集成”的全栈技术能力,但卖的时候,是可以拆散了卖的,也可以在其中挑选子系统组合。当然,代价是主机厂必须自己搞定系统级联调。

我们看到,博世在2022年将软件研发部分,整合到同一个部门,成立了主营软件业务的易特驰(ETAS),其业务包含基础软件、中间件、云服务以及研发工具。

相似做法的还有采埃孚和大陆集团,两者合资参投软件初创公司Apex.AI。后者开发中间件操作系统(Apex.OS),并可以让客户定制。

采埃孚还在2021年与KPIT达成合作,合作开发模块化中间件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叠加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运动控制和电动化管理系统。

除了新势力,这给二三四线车企提供了一个统一解决方案。即便一线主机厂想自己搞定操作系统,Tier1也可以提供开发工具、某些组件(软件封装功能),或者与主机厂联合开发。总之,身段柔软得很。

Tier1的新投资,可以给开发能力跟不上产品节奏的主机厂,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出路,让客户快速过渡到可靠的中央计算机架构,缩短开发周期。

看上去,跨国Tier1反而谋求与“增量供应商”抢生意,倒退两年都不可想象这种格局。

在全球主流市场上,传统燃油车业务正在逐年萎缩。这一利基业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侵蚀。跨国Tier1的应对方式,是投资转移。他们以拆分、收购、联合等资本运作方式,向新业务倾注大量资源。

在2022财年,大部分传统Tier1已经开始获得新业务的市场份额和盈利,但仍然不稳定,尚未成为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接下来盈利重心将连续转向新业务。

新能源汽车部件可能是一个未来几十年都会持续增长的市场,因此Tier1的转型是战略性的。新能源产业,在“增量供应商”(大多数都有IT、3C背景)和孵化供应商的夹击当中,跨国Tier1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新位置。

至于跨国Tier1还能否拿到以前那样的话语权,照目前看,恐怕不能复制历史。当然,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一进程的初始阶段,未来汽车供应链会不会沿着当前的趋势直线前进,还很难预料。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奔驰、宝马、奥迪2022年财报公布,谁混得最好?

当下,随着电动化转型的深入,作为豪华品牌的代表之一,奥迪已经通过一系列的积极调整,来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在最为重要的中国市场,奥迪通过“奥迪中国进取2030战略”也正式掀开了奥迪在华发展的全新篇章。

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奥迪品牌就计划以一系列纯电动车型,系统性展现出品牌在华加速电动化转型的三步走规划。同时,奥迪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的品牌高端生态系统也在上海车展亮相。

那么未来奥迪在智能化与电动化方向的发展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举措?在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开幕前夕,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技术研发董事何立傅(Oliver Hoffmann),与奥迪中国研发执行副总裁迈克尔·霍夫曼(Michael Hofmann)一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电动车市场拐点即将显现

其实通过简单观察就不难发现,2023年上海车展就是一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一次正面交锋。在这其中,奥迪品牌就首次以纯电动产品阵容参展,并且还带来了中国市场专属的生态系统与创新客户体验,在中国本土化战略的指引下,希望能够重塑品牌在华高端出行的未来。

在何立傅看来,当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拐点的时间会远快于此前的预测。尤其在中国市场,他我认为将在2025年左右,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燃油车拐点的出现。

“就中国市场对汽车的新要求而言,用户对电动车和新能源车有着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的期待。这首先是指对基于软件服务的特殊需求,其次是指对电动出行生态的要求。”

何立傅认为,从当下到未来,奥迪会更好地把品牌固有的DNA与电动出行生态、自动驾驶等最新技术和趋势相结合。并通过坚守高质量、优异的运动性能和良好的舒适度等三方面,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

此外,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的数据,2020至2022年,奥迪、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均有一定下滑。过去三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尤其是电动车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汽车行业的系统性变革。面对这样的变革时代,奥迪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何立傅认为,受到此前疫情和供应链中断等影响,目前奥迪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其实并未达到预期。同时,中国相比于欧洲和美国市场也更加年轻,对于创新的也需求远远高于其他市场。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独特需求,奥迪也进行了系统性的考虑,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研发路线图。

具体而言,在延续奥迪一贯的进取设计的前提下,通过保持品牌DNA,加速软件研发,丰富电动出行生态系统等多方面布局后,奥迪已经完善了中国本土化技术研发路线图。同时,奥迪也会结合中国用户的需求,来打造更多本土化的高端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奥迪中国研发团队已经在三电技术,尤其电池方面进行很多年的研发。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本土化的供应商也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因此奥迪也非常愿意意并正在与中国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迈克尔·霍夫曼表示:“以PPE平台为例子,包括散件组装、电池研发在内的许多部件与功能都是通过与中国伙伴的合作实现的。我们和中国合作伙伴一起研发的两款全新电池,在功能和续航能力上都超过了以往。而且我们的合作伙伴中不仅有市场声誉业已显著的大型企业,也包括极具潜力的初创企业。”

目前,奥迪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研究汽车行业和整个市场发展趋势的部门。这些同事在全国各地寻找初创企业,了解其最新技术与想法,考虑如何将其应用于奥迪汽车。同时,奥迪也希望借势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与快速发展,汲取对汽车功能和需求等方面的新认识,并将其传递到奥迪在全球的研发与产品中。

借助中国力量定义新豪华?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定义豪华车的标准中涵盖了诸多指标和不同维度,比如动力表现、内饰用料的高档程度等等,人们只是把汽车当作从A到B的交通工具。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加大,以及技术的飞速迭代,如今在定义豪华车的时候,奥迪已经更多地将汽车看作是用户的第三生活空间。

何立傅表示:“正如以中国城市交通为设计灵感的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它拥有奥迪史上最大的车内空间,既是移动尊享室,也是移动办公室。用户可在车内或交流或休憩,在忙于工作与静享个人私密空间之间灵活切换。这些是我们对于未来豪华出行的独到见解。”

与此同时,现阶段中国用户也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本身,同时也更加关注产品从视觉效果到应用体验的整个过程。对于奥迪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认识,也意味着需要为中国用户打造全方位的豪华品牌服务体验。

对此,迈克尔·霍夫曼透露称,当前在销售层面,奥迪已经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比如奥迪城市展厅这样的销售尝试,以增加更多用户触点。同时,还正在中国不断完善电动出行生态系统,包括品牌专属充电站,给予客户全方位的高端电动出行体验。另外,用户体验也会延续到个人生活中,通过高端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用户对于奥迪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呈现。

据了解,未来奥迪将通过PPE平台和PPC平台来分别生产下一代纯电动和更高效的燃油车型。但两者的电子架构相同。在中国,奥迪也希望借助中国科技公司的力量,将其研发的多样化App服务融入奥迪数字化生态系统,在硬件方面会继续秉承奥迪DNA的基础上,来满足中国用户的独特需求。

通过此次对话,我们已经能够深切感受到奥迪品牌在面对电动化转型时,所建立起的信心与决心。并且,对于最为重要的中国市场,奥迪关于用户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面向未来,相信在中国本土化战略的指引下,奥迪也将加快重塑品牌在华高端出行的地位,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多元化的新产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E车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奔驰、宝马、奥迪,坊间称其为豪华车“BBA”三人组,在产品定位、车型设置、经营规模、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属于“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的第一阵营,各有千秋惺惺相惜。不仅如此,由于在燃油车板块的品牌优势,BBA在新能源转型方向上也基本处于同一节奏,不急不慌。

近日,奔驰、宝马、奥迪纷纷公布2022年财报。

财报显示:它们的燃油车业务依然稳健,且利润丰厚,而在新能源业务方面也有所起色。但BBA未来江湖地位究竟稳不稳,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01

奔驰:整体业绩强劲,“中国的奔驰”?

近日,奔驰汽车公布了2022年财报,累计营业额1500亿欧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148亿欧元,同比增长34%。

在疫情冲击、供应链不稳、新能源崛起等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奔驰的净利润反而同比大涨34%,实力可以说是相当强悍了。

乘用车方面,2022年奔驰全球总销量204万辆,同比增长5%。

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为75.39万辆,占总销量的37%。

可以做个对比,德国市场占比11%,欧洲市场占比20%,美国市场占比15%。

以前总有人说大众是“中国的大众”,现在看来,奔驰也不遑多让。

在外界比较关注的新能源汽车方面,奔驰2022年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4.9万辆,同比增长67%。

看上去似乎表现不错,但同期特斯拉的销量为131万辆,比亚迪纯电动车型销量也有90万辆左右。

增长率高,只是因为它2021年的基数比较低。

换句话说,在新能源领域,奔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奔驰最倚重的中国市场为例,奔驰EQ系列在华投放车型相当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款车真正进入主流市场,目前奔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还处于“搭台子”的阶段。

不过,与宝马和奥迪相比,奔驰在新能源业务上的表现要更好一些,EQ系列纯电动汽车阵容比较齐整,而且形成规模不小的忠实粉丝群体,这让奔驰对未来更有信心。

奔驰集团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llenius)说,“...梅赛德斯-奔驰进行了重新规划,成为了一家盈利能力更强的企业,这也得益于专注打造令人向往的座驾、严格的盈利及成本管理。宏观经济及全球局势诚然无法掌控,但2022财年很好地证明了我们正在朝正确的方向稳步迈进。”

作为百年奔驰历史上第一位非德国人,非工程师背景,非博士/教授头衔的CEO,1969年6月11日出生于瑞典的康林松,在相对确定的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无可挑剔。

挑战,还是来自于创新业务的不确定性:智能电动车。在2023开年已经价格战硝烟四起的中国汽车市场,奔驰在中国,还会继续有如此从容的表现吗?

02

宝马:与奔驰旗鼓相当,

新能源在BBA中优势明显

宝马汽车也于近日公布了2022年财报,财报显示:宝马集团全年总营收1426亿欧元,与奔驰有70多亿欧元的差距,但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8.2%,势头比奔驰更猛。

2022年宝马汽车累计销量为239万辆,中国市场销量达到79万辆。

其中,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达到了21.5万辆,均超过了奔驰。

宝马在新能源市场上有如此表现,与中国市场有直接关系。

宝马汽车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宝马iX3和宝马i3均有月销3000辆左右的能力,初步进入了主流市场。

根据宝马汽车官方的说法,接下来还会发布宝马i5、iX2、i5旅行车等重磅新车,2023年将纯电动销量占比提升至15%,2026年前提升至三分之一。

新能源市场,宝马是必须要拿下来的。

03

奥迪:燃油车有掉队迹象,

新能源不尽如人意

3月17日,奥迪汽车公布2022年财年业绩,累计销量163.86万辆,销售收入为618亿欧元,销售规模和营收规模都明显落后于奔驰和奥迪。

作为大众旗下豪华品牌,奥迪经常与大众旗下某款车型扯上关系,这无疑影响了奥迪的豪华定位。

除此之外,奥迪2022年在华销量约为.25万辆,与奔驰、宝马的差距拉大到10万辆以上,有掉队迹象。

显然,这对奥迪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在至关重要的新能源方向上,奥迪的表现也存在一定不足。

2022年全年,奥迪集团纯电动车型累计销量仅为11.82万辆,同比增长44%,规模、增长率都低于奔驰和宝马。

奥迪虽然也跟奔驰一样,搭建起了奥迪e-tron产品序列,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什么真正的影响力,11.80万辆的销量中,有不少都是奥迪燃油车车主转化而来。

04

燃油车格局基本固定,

变量在于新能源市场

很明显,奔驰、宝马、奥迪都把中国市场当成了重中之重,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是如此。

从目前的情况看,奔驰、宝马、奥迪在燃油车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

在汽车行业全面向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之下,BBA们在燃油车领域会采取保守策略,谁都不会再苦苦恋战了。

所以关键的变量出在新能源上,新能源市场上的表现,将决定BBA未来的竞争格局。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60%以上,这是一个绝对不能错失的市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系三强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名次应该是宝马、奔驰、奥迪。

不过,BBA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基数都比较低,而且还是大幅降价换来的销量,因此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BBA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上迟迟打不开局面呢?

原因可能主要集中在这几点。

首先是因为在燃油车板块积聚的品牌溢价,在新能源市场不被“理所应当”的接受。

其次则是因为国产竞争对手在新能源方向上全情投入全力以赴,让BBA在性能上不再具有优势,甚至在智能化方面居于劣势。

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些产品之外的短板。例如奥迪一直挥之不去的“官车”形象导致年轻化不足,奔驰电动车则因为换了比较圆润的前脸而丢掉了“奔驰味儿”。而“迪理蔚小”没有历史包袱,通过提升设计以及追求高配置低价格的“爆款”打法,让注重利润的BBA难以招架。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目前奔驰、宝马、奥迪其实仍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而且是低起跑线。

要想获得燃油车领域那样的优势,BBA需要在未来2-3年内让用户接受新的设计手法,需要将价格定在合理的水平。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面对一个事实:曾经在燃油时代积攒的品牌影响力,在智能新能源时代可能无法变现。

结束语

整体表现稳健,盈利水平良性,这对BBA来说是个好事儿,也是寒冬中的底气。BBA进攻电动汽车市场,有充足的,问题在于,如何打赢一场让股东,员工,工会,政府都满意的战争,BBA还在徘徊纠结,留给它们调整的时间也不多了。现在的汽车江湖,已经不是它们熟悉的那个论资排辈的贵族春秋,而是不择手段短兵相接的战国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西游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章标签: # 奥迪 # 宝马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