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指导 购车指导

陕西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陕西新能源汽车发展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2.新一代混合动力城际列车亮相西安,对当地的交通发展有哪些意义?3.新能源领域迎来重要国策,明年起我国19省大面积普及新能源汽车4.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怎么样?5.陕汽控股集团是国企吗近日,由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秦星汽车”)研制生产的“秦星G10F”氢燃料电池客车在咸阳工业园成功下线。据悉,秦星氢燃料客车采用空气悬架系统,根

1.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

2.新一代混合动力城际列车亮相西安,对当地的交通发展有哪些意义?

3.新能源领域迎来重要国策,明年起我国19省大面积普及新能源汽车

4.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怎么样?

5.陕汽控股集团是国企吗

陕西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陕西新能源汽车发展

近日,由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秦星汽车”)研制生产的“秦星G10F”氢燃料电池客车在咸阳工业园成功下线。

据悉,秦星氢燃料客车采用空气悬架系统,根据不同路况实现车辆的上下升降及左右侧倾,为残疾人及老年人上下车提供便捷。

同时,该客车还搭载有EPB电子驻车系统、ASR防侧滑系统、电子后视镜、360全景环视系统、前部碰撞预警系统,提升了整车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

动力方面,秦星氢燃料客车以“氢”为动力,搭载西安交通大学技术支持的东方电气氢动力。通过氢燃料发动机转换为电能驱动车辆运行。整车一次加氢20kg,百公里耗氢3.8 kg,一次续航里程可达550公里,整车具有零排放、噪音小、寿命长等优点。

雷丁秦星新能源

资料显示,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西部生产基地是雷丁2018年全资收购秦星汽车后建立的,实现了雷丁汽车在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该基地将建立一家集自动化、数字化和绿色环保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工厂,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

秦星汽车项目规划总投资200亿元,总产能60万辆。一期投资120亿元,计划建设年产30万辆新能源车生产线,其中商用车5.5万辆,乘用车25万辆,分别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10月投产。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秦星汽车取得新建纯电动商用车生产资质,工信部发布的第328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在新增汽车生产企业清单一栏中,秦星汽车榜上有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

12月6日下午,陕西帝亚小维新能源汽车量产下线仪式在渭南工厂举行,来自于行业领导、陕西省、渭南市领导及各相关单位、陕西帝亚各投资方以及合作伙伴共计3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建成投产,帝亚一维开启新篇章

2017年11月,总投资50亿元的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渭南纯电动生产基地,在陕西省渭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开工,历时3年,帝亚一维渭南纯电动生产基地宣告一期项目建成,旗下小维新能源汽车也于当日下线,这是帝亚一维第一个自建并投产的整车制造基地。

据介绍,2017年帝亚一维在与渭南高新区政府合作成立了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作为帝亚一维第一个建设的生产基地运作平台,陕西帝亚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陕西帝亚纯电动车生产基地项目分三期建设,建设用地457亩,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其中项目一期投资总额20亿元,预计年产能达10万辆规模。

(陕西帝亚纯电动生产基地全景)

目前,陕西帝亚纯电动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已完成,建成了包含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以及PACK车间、性能试车跑道、技术中心等等,工厂内集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于一体,生产线可实现多车型柔性化自动生产,精益制造贯穿整个制造环节。

此次小维新能源汽车的顺利下线,标志着陕西帝亚工厂的生产线已具备了规模量产能力,也为小维新能源汽车后续的交付以及新产品、新车型的推出提供了产能保障。就此,帝亚一维开启成长新篇章。

合作共赢,渭南人民实现造车梦

陕西帝亚纯电动生产基地项目从破土动工到如今建成投产,得到了陕西省、渭南市各级政府以及渭南市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作为陕西省2018-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高新区管委会以?金牌?店小二的服务精神,积极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多次组织人员到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询问工程进展情况,了解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全力的支持,在高新区管委会的积极帮助和协调下,陕西帝亚纯电动生产基地得以顺利建成。

(下线仪式出席领导工厂参观)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有相关数据表明:汽车制造业每增值一元,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鉴于对上游钢铁、石化、玻璃、电子和下游金融、保险、旅游等产业拉动,它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在5%以上。陕西帝亚纯电动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全产业链2万余人就业,同时带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150亿元以上。

此外,小维新能源汽车的下线,更是实现了渭南地区新能源整车生产?零?的突破,填补了渭南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空白,为渭南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史上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线仪式出席领导合影)

?今天小维新能源汽车的顺利下线,意味着渭南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成果初见成效,为渭南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维新能源汽车更是?渭南高新制造?的首辆新能源汽车,实现了我们渭南人民的造车梦。?在下线仪式上,渭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薛清军道出了小维新能源汽车下线,对于渭南市以及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义。

陕西帝亚纯电动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已然 迸发出强大的产业势能 ,从产业链融入到区域资源,为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精准定位,革新城镇出行

为什么第一款产品选择做小维这样的小型经济型新能源汽车,帝亚一维创始合伙人、副总裁,陕西帝亚总经理蔡锋解释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从导入期迈入成长期,但保有量渗透率却不到2%,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主流产品也更符合城市出行需求,在广大的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虽然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充电桩,出行半径不大,使用场景更契合电动车的使用,但是却鲜有契合城镇出行需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现在动辄40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高昂的价格只能让很多城镇居民望而却步。?

(帝亚一维创始合伙人、副总裁,陕西帝亚总经理蔡锋演讲)

根据腾讯研发大数据报告,我国城镇居民90%出行半径在30公里以内,85%单次行驶时间不超过30分钟,买车的主要用途是接送孩子上下学、日常买菜等,面对这样中短途出行细分市场,低价格适中续航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才是?敲门砖?,?未来5年,将有1.5亿辆城镇出行的刚需,小维新能源汽车正是瞄准了3 0公里以内的 城镇中 短途出行 这一细分市场,不仅可以日常代步、经济实惠、好停好开好充电,更重要的是产品有保障、服务有保障、售后有保障。为了保障乘客安全,我们专门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碰撞测试, 碰撞试验整体结果均高于国家电动汽车法规(草案)要求, 此外我们还承诺为每一位小维的用户提供?购车愉悦、使用无忧?服务体验。?蔡锋说到。

据悉,帝亚一维后续还将创新推出便携换电版产品以及物流衍生类产品,满足城镇中短途出行多用途需求,努力为城镇居民创造触手可及的车生活,提供更多可能的出行和生活解决方案。

( 小维新能源汽车 )

三年蓄势,一朝破晓,帝亚一维始终秉承?心专、行远?的企业理念,聚焦中短途出行领域,笃定初心、坚定信念、乘风乘势,朝向目标稳步前进,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帝亚一维公司简介

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由江苏悦达集团、IDG资本、阿尔特汽车、联动天翼及管理团队,共同发起成立的专注于经济型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制造、营销、运营的?新势力造车企业?。

公司的管理团队主要成员来自于国内大型汽车和互联网企业的高管,技术团队前身是华尚斯坦德汽车设计公司的核心骨干。整个团队具有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及浓厚的创新文化。自2017年2月成立始,公司发展得到了福迪汽车、立讯精密、嘉兴华熠、清华控股,还有陕西渭南和宁波奉化国有投资企业等股东的资本加持和青睐。

公司秉持?心专?行远?的企业理念,聚焦于城镇中短途出行领域。围绕客户不一样的使用场景需求,开发具有降低用户使用焦虑的创新性?智?美?汽车产品和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高效地为用户提供?购车愉快、使用无忧?的服务体验。公司成立三年多以来,在新能源车?三电?、智能驾驶、整车轻量化、车联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取得了丰富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公司的换电技术和运营解决方案在业内独具特色,并尽快会将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向市场。公司建设的宜兴技术中心设施齐备、实验试制能力强;正在建设中的渭南基地也即将竣工完成,一期产能达到十万辆。首发车型将在今年11月正式量产上市,后续将推出换电版车型以及物流衍生类车型等。

2020年5月,公司总部迁址到宁波奉化,日前随着帝亚一维渭南纯电动生产基地的落成投产,帝亚一维已初步完成?一总部一基地?的建设工作,未来帝亚一维将以长三角为核心,推进与西北区域的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布局,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合。

@2019

新一代混合动力城际列车亮相西安,对当地的交通发展有哪些意义?

从引进新能源 汽车 项目到打造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从争夺“小米 汽车 ”到“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都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打造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的强烈愿望。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 汽车 产业重镇,再到合肥等新兴 汽车 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 汽车 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究竟哪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走在前面?各个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优势何在?又面临哪些发展痛点和难点?

以城市为坐标,今年8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持续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 汽车 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地》,分析解读了国内多个城市新能源 汽车 产业。

11月1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 汽车 新创峰会上,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我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面临的发展难题,为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出建设性意见。

《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合肥、武汉十个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靠前的城市,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推广应用等5个维度、10个指标,对各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解读。

《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 汽车 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价值链将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重心将发生转移,出现“以主要城市或者城市群为发展中心,形成优质产业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 汽车 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新能源 汽车 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 汽车 规划产能均已超过150万辆。

这五个省份中,只有广东省是传统的 汽车 强省,其余四省并不是传统的主要 汽车 生产基地,不过,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而陕西省和江西省此前的整车制造项目极少。

整体来看,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实际落地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传统的 汽车 工业重镇东北地区。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仍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相关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为主。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虽然有部分产业布局的举措,也引进了相关企业,但以实力薄弱的企业为主,当地产业链布局不善,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可能会造成新能源 汽车 产能过剩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部分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资金、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建成了生产基地,但是迟迟造不出来车,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更有一批企业已经倒闭,留下了不少“烂尾”项目。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其实现在的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已经远超规划和实际需求。再者,某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失败后,存在难以归责以及文过饰非等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热度较高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并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北上广深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市场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

第二类是传统的 汽车 基地,但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暂未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新型互联网造车公司。以武汉、重庆为代表的传统 汽车 生产基地,面临着转型的难题。

第三类城市,在传统 汽车 拥有一定基础,但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试图抓住新能源 汽车 的机会,对于引进新造车项目的态度更为积极。以合肥、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引进了一批新造车公司,从而打造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报告》指出,目前,尽管主流新能源 汽车 城市产业布局已有一定基础,但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产业发展难题亟需解决。

北京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正在往外迁,亟需引进 “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的造车项目,补齐北京在智能 汽车 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 汽车 “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

上海的劣势在于,一是对企业端的资金支持有限。相比较而言,上海在政策层面主要以优化行政流程为主,辅以为数不多的补贴,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某造车新势力原本计划在上海嘉定区建厂生产,但受制于资金链,转而投靠能给它投资入股的另一城市;二是运营成本偏高。尽管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但租金高,人力成本也高,更适合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不太适合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偏小的、资金相对紧的企业;三是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相对较弱。

广州则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尽管广汽埃安、小鹏 汽车 今年销量捷报频传,但体量仍然相对较小。其次,传统车企的体制机制模式有待激活,要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提高话语权,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此外,广州市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迫切。

深圳市一方面土地空间紧缺,需要打破行政属地概念,优化深圳各个区域间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尽管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高校林立,深圳在人才方面的表现仍有差距。

对武汉和重庆市而言,一方面,当地的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在新造车的投资浪潮下,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

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正在提速,将重新塑造产业的格局,新机遇下优胜劣汰的出现,如果转型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影响当地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因此,车企转型必须提速,同时,当地的产业链公司需要同步升级进步,并引入在新能源 汽车 及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优质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延续。

对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正在崛起的城市而言,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扬长去短,以新思路搭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这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状态,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现有产业规模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以优质整车为代表梳理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协助明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增长的实现,促进当地产业链体系的全面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第一批头部互联造车新势力,与不同的地方政府形成深度的合作,各个地方政府下一个阶段要引入更多优质的产业链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车企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生命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新能源领域迎来重要国策,明年起我国19省大面积普及新能源汽车

我认为对当地交通的发展是非常具有意义的。首先能够使当地的交通发展走上绿色的道路,其实也能够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

现如今我们都在提倡绿色出行以及绿色发展,所以我国正在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公交汽车。归根结底,因为普通的燃油汽车燃烧之后,会排放大量的尾气以及有毒有害气体,容易对城市的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新一代混合动力城际列车亮相西安。

城际列车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一些一线大城市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城际列车的身影。城际列车在载客量方面,要远远多过于普通的公交汽车。普通的城际列车所采用的动力都是通过燃油来实现的,这也直接导致了所消耗的能源会过大。因此,陕西西安地区为了改变当前现状。于是新一代混合动力的城际列车正式亮相,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对当地走上绿色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我认为混合动力城际列车的出现,所以当地的绿色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采用混合型动力,一方面又能够满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因此,对于发展绿色能源以及绿色道路而言,起到了非常大的助力效果。

减少资源消耗,缓解交通压力。

其次,我认为也可以达到缓解交通压力以及减少资源消耗的根本目的。缓解交通压力,是因为能够通过新能源的方式作为动力,相同的资源能够行驶更长的旅程。因此,在减少资源消耗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能力。采用新能源方式,那么可以直接避免燃油的消耗。绿色发展,是当前国际以及城市最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

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怎么样?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新鲜出炉。

11月2日傍晚,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称《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愿景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与去年年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目标有所调低,从25%的目标下调为20%。业内专家认为新目标更易实现,销量预期和诸多指标下调背后,体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更加务实和科学。除了弱化数量上的硬性指标,《产业发展规划》还重点强调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从重量向重质方向改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表明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视,强调了新能源在整个汽车工业中的发展地位,也再次重申了新能源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在退役大潮来袭前,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这一规模达430亿的产业正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绿色和平项目经理江卓珊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这对回收行业和循环产业是好消息,在新政策的风向下会更有信心投资发展。但还是需要汽车制造业和电池生产商的投入,他们对整个产业始终起着关键作用。

不止是新能源汽车本身,《产业发展规划》还试图推动探索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组成联盟,以及对内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和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等。将通过系统性手段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

受该消息的影响,11月2日晚间美股开盘,新能源汽车中概股集体大涨。截至当日收盘,蔚来(NIO)股价涨8.96%,报价33.32美元;小鹏(XPEV)股价涨6.91%,报价20.72美元;理想(LI)股价涨13.44%,报收22.88美元。

此外,截至11月3日收盘,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微涨,但是新能源整车企业比亚迪(002594,SZ)、北汽蓝谷(600733,SH)以及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股价微跌,股价表现低于行业预期。充电桩板块整体微涨,充电桩企业汉宇集团(300403,SZ)领涨20%。

在本次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力争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这一指标也与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基本吻合,不过在路线图2.0中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划。路线图2.0指出,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40%、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年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目标有所调低,根据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为25%。

对此,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产业发展规划》只是一个努力方向,硬约束性并不强,此前《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5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也是推迟一年才完成,20%相对来说更易实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同样表示,“个人认为20%目标肯定能实现,25%的目标则是有希望实现。”

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还提到,“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主要有四个: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另外,按照环保部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显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主要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共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此前意见稿中,该比例为100%,此外,新《产业发展规划》还取消了对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的要求。销量预期和诸多指标下调背后,体现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更加务实和科学,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本次《产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要求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2025年,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新能源产业的初衷是可持续发展,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电耗这一指标正越来越受市场关注。在当前的新能源车型中,电耗较低的是欧拉黑猫、宝骏E100这类A00级别车型,基本上电耗控制在了10千瓦时/百公里以内,至于特斯拉Model?S、蔚来ES8等大尺寸且高度智能化的车型,电耗甚至飙升至18千瓦时/百公里以上。

一位车企新能源研发工程师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电耗影响最大的是质量和智能化系统,理论上尺寸越大的车电耗就越大,但实际上电耗还与轮胎阻力、风阻、空调系统、开车习惯、能量回馈等等有关。”而这些,都需要整个产业上下游共同进步提升。

值得留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的发展速度,无意中殃及了池鱼。在资本加持和产业转型的变革下,电动机的地位越发提高,研发岗位和待遇也水涨船高。这让传统的内燃机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万华教授坦言,市面上借发展新能源来唱衰内燃机的论调,既不科学也很危险。容易内燃机导致人才断层和内燃机工业基础的丧失。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传统内燃机的发展并不决然相悖,内燃机仍积极拥抱电动化技术,如喷油泵、附件等都是电驱动的产物。

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如今正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

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推算,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1.1太瓦时(1.1*1^9千瓦时)的动力电池随电动汽车售出,这些充满电量的电池足够给新加坡全国供电一周有余。而以5年-8年的服役期,折损20%的电量为退役条件,未来十年间,中国乘用车及商用车的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达到705万吨,相当于705个埃菲尔铁塔的总重。

2021年至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阶段(2014至2018年)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报废期。是让退役电池发挥余热,作为丰富的能量载体,还是成为沉重的环境负担,现已成为摆在桌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普通电池,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充放循环次数更多、应对极端气温的性能表现也更好。为此,退役的动力电池完全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发电、输配电环节、5G通信基站、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等场景下,都可以作为储能电池使用。

绿色和平组织在《为自愿续航,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提出,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梯次电池电量将达到32GWH,可以覆盖全国5G通信基站的备用电源需求。到2030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的总价值将接近430亿元人民币,潜力巨大。动力电池的生产需要大量镍钴锰等金属矿,通过梯次回收,不但能降低新采矿源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保障国家层面的关键金属供应安全。

产业界已经开始行动。宁德时代联合百城新能源成立快卜新能源,布局储充检一体化快充站,通过电池AI在线检测技术,在不拆开电池包的情况下,分析、筛选出健康状态良好,长寿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于储能电池、货车、物流车以及二轮车等领域。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电池,可直接流向再生处理,环保、高转化率冶炼方法,将废旧电池中有价技术高效提炼。

从电池全价值链角度来看,《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诸如推进梯次利用,资源循环,建设标准化体系,这些建立健全的电池价值链循环体系必须的条件。但是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规模化仍需要各界扶持,相比电动汽车和电池产能,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建设现状难以应对即将带来的电池退役潮。

中国已经出台了有关电池回收利用的法规尚不完善,比如工信部在2018年曾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电池厂、整车厂、报废拆解公司和综合利用企业在设计、生产、回收、处理各环节的角色和责任,但缺乏配套的奖惩制度或许可证制度,导致政策落地执行效果有限。且现有电池溯源系统仅需要企业自主填报,缺乏监管约束,导致回收效果难以评价。

此外,动力电池设计和梯次利用缺乏统一标准,退役电池收集率低,影响供应稳定性等问题,都是横亘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领域上的拦路虎。

据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出版的《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欧洲废旧锂离子电池收集率是45%,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收集率低于40%。半数以上废旧锂离子电池不知所踪。

《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并将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

江卓珊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对于回收行业和循环产业,在新政策的风向下会更有信心投资发展,是对回收循环利用行业的利好消息。但还是需要汽车制造业和电池生产商的投入,他们对整个产业始终起着关键作用。

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环,已经能够通过“逆向产品定位设计”技术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等金属,将其还原成可重新用于制备电池的正极材料。核心金属总回收率可达99.3%以上,邦普循环共有生产线22条,产能规模达到8万吨/年。

江卓珊建议,有关部门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设立奖惩机制让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承担建设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的责任。

事实上,《产业发展规划》并不只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规划部署,而是为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网状生态”的构建离不开基础建设和产业环境的支撑。在基础建设方面,《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需继续推进充换电网络建设: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眼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新基建”概念的提出,我国新能源基础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全国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0万台。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4.1万台,同比增加27.6%。

据了解,当前充电桩的布局已经基本满足了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私人出行等领域的充电需要。不过,目前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建设的发展中仍存在分布不均衡、充电便利性不足等问题,充电难成为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制约条件之一。有分析指出,《产业发展规划》的颁布将加快解决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的问题。

氢能源的体系建设成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提及的内容。《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求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同时,《产业发展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了关于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技术以及推动商业化示范运行等内容。

事实上,早在2019年,氢能源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源上下游的投资和布局成为热点。中金公司认为,氢能源汽车是行业长期发展方向,该项政策的推出,将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发展节奏,为氢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带来一定投资机会。

陈士华分析认为,氢能源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被多次提及也充分反映出国家对于氢能源发展的重视。“受到原材料的制约以及技术的限制,当前氢能源的发展还没有达成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不过从长远来看,氢能源是替代纯电动的最佳路线,只是其发展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总体来看,《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新能源的支持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新能源车辆本身,而是通过扩充产业发展重点,来进一步探索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在产业环境方面,《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组成联盟,以及对内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和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等。

受政策的带动作用,未来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投资和发展将有更大想象空间。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产业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电动车长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确定性;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电动化供应链快速发展、最为完善,龙头企业已经供应海外,作为全球优质制造资产的价值凸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陕汽控股集团是国企吗

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03月13日,法定代表人:郑国辉,注册资本:61,000.0元,地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崇业四路1号。

公司经营状况:

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公司拥有2项知识产权,目前在招岗位60个,招投标项目1项。

建议重点关注:

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13条,涉及“裁判文书”等。

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陕汽控股集团是国企,从业人员有2.8万人的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全称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首批汽车出口基地企业,也是国家选型对比试验后保留的指定越野车生产基地,产品范围覆盖重型卡车,中轻型卡车,重型越野车、重型车桥等等。曾获年度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等。

一、概述

集团的前身是1968年的陕西汽车制造厂,截至现在资产总额880亿元,品牌价值达433余亿元,下辖100余家参控股子公司,是我国重型军车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大型全系列商用车制造企业,荣登“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

从2020年开始,遵循着新模式新技术的重要指示,以陕汽商用车与陕重汽“双轮驱动”的模式全球战略转型,创新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全系列商用车开发平台。核心品牌有陕汽、贴心服务、HanDe。

作为中国首批整车及零部件出口企业,现在已经拥有设有40个海外营销区、300家一级经销商、380余家服务网点、30家配件中心库,销售范围覆盖全世界,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了本地化工厂。

二、科技优势

1、承担了2个国家863计划项目。

2、拥有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

3、拥有555项新能源、智能网联专利技术。

4、拥有国内第一张重卡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5、拥有获权专利达到1397件。

6、先后被评定为国家专利工作交流站、陕西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等。

总结

作为已经扎根西部54年的国有汽车企业集团,因军而生、曾经承担了我军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重型越野车研制生产任务,现在作为我国商用车行业服务型制造的领导者,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与江苏嘉和、万向钱潮等一批行业企业合作,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持续助推我国商用车行业转型升级,为进一步完善省内汽车产业链条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标签: # 汽车 # 新能源 # 发展